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特种医学   9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肺癌患者照射后食管损伤相关因素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癌死亡率占恶性肿瘤首位,诊断时约75%~80%已属晚期或局部晚期,单纯的常规放射治疗5年的生存率仅在10%左右,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放化疗的联合模式已成为肺癌的标准治疗。中心型肺癌常需照射原发病灶和(或)纵隔淋巴结部位,位于胸腔正中部位的食管常常被包括在放射野内,放射性食管炎成为肺癌治疗期间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是主要剂量限制因素。笔者对于其发生影响因素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医源性急性放射病的抗感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医源性急性放射病抗感染治疗经验,为事故性放射病抗感染治疗提供借鉴。方法观察17例大剂量照射预处理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外周血象、体温、症状其抗感染后的变化。结果照后第8~10天白细胞<1×109/L,未用rhG-CSF者白细胞持续低值为13.3 d,29%的患者体温>38.5℃,经无菌处理和强有力的抗感染治疗,均未出现典型的急性放射病极期临床表现。结论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和应用rhG-CSF缩短了骨髓重建时间;严格实行全环境保护和应用防治结合,合理、足量的应用抗生素是其顺利渡过放射病极期,减少合并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和治疗——附97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在我院经过盆腔放射治疗的97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接受盆腔放射治疗的患者,发生放射性直肠炎Ⅰ度有34例占35.05%,Ⅱ度10例占10.31%,Ⅲ度8例占8.25%,共52例,占总观察例数的53.61%.发生放射性直肠炎的放射剂量范围为4~44Gy,平均剂量为(19.63±9.84)Gy,中位剂量18 Gy.结论盆腔接受放射治疗后,放射性直肠炎为重要并发症之一,一般经过对症治疗多能治愈.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放、化疗致放射性肺炎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乳腺癌放疗的患者使用化疗药物及其他因素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85例术后辅助放、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放疗的照射剂量,使用化疗药物的时间、种类、患者的年龄和肺部疾病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临床有放射性肺炎症状者5例,其中1例需要积极治疗;有影像学改变的放射性肺炎共16例,为18.8%,与放疗剂量、化疗时间、药物种类和肺部疾病史有关。结论 照射剂量、放疗后化疗、肺部原有疾病增加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153Sm-EDTMP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放射性核素^153Sm-2乙二胺四甲基膦酸(^153Sm-EDTMP)治疗骨转移癌的疗效及其对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静脉注射^153Sm-EDTMP,每次0.5-1.5mCi/kg体重。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病灶及血细胞的变化。结果 患者疼痛完全缓解率(CR)32.5%(13/40);部分缓解率(PR)50%(20/40);疾病进展(PD)17.5%(7/40);总有效率82.5%。单一应用^153Sm-EDTMP,剂量≤1mCi的患者。对造血功能影响较小,一般于治疗后4周基本恢复。剂量〉1mCi或与化疗联合应用的患者,对造血功能影响较大,需用G-CSF或输血(包括脐血)治疗,约治疗后6周才能恢复。结论 ①^153Sm-EDTMP是比较理想的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的放射性核素之一,具有控制病情发展、消除骨转移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②^153Sm-EDTMP治疗后可使患者血象一过性降低。剂量〉1mCi,连续治疗2次以上者可诱发全血减少;③脐血有恢复射线所致的造血功能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肺损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胸部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始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临床实践,人们发现肺组织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限制性的主要因素。1922年Hines报道了两例经尸检证实由于胸部过量照射导致肺组织纤维化。1925年,Evasn和Leucntla将放射性肺损伤分为早期改变(放射性肺炎)和晚期改变(放射性肺纤维化),一直沿用至今。笔者就此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和治疗做一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脐血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对脐血进行系列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分离新鲜脐血单个核细胞,未行或行低剂量^60Co γ射线62mCy照射,并用^3H-TdR掺入和释放法、ELISA分析、流式细胞仪、MTT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测定等方法对脐血量、单个核细胞(MNC)数量、活性MNC百分率、CD34^+细胞数及其与新生儿月龄、性别、脐血血象及产妇年龄关系、脐血T淋巴细胞、NK细胞活性、低剂量照射脐血后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变化、脐血清集落刺激活性物质和临床用于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进行了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 每份脐血在100~150ml范围内占95.4%,其量与MNC无相关性,存放在6℃冰箱3d以内较适宜,活性MNC在91.2%以上;脐血中CD34^+细胞数除与性别相关外,与其他因素无相关性;脐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偏低,低剂量照射能提高其活性;脐血清富含细胞集落刺激活性物质,以IL-3为主;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输注脐血可提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水平。结论 由于以上诸多优势,故脐带血具有临床应用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超声或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40例头颈部癌和转移癌患者。4例采用全身麻醉,在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术;36例采用局部麻醉,行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针平行排列,间距1~1.5cm,原发肿瘤植入靶体积影像学边界外放lcm,转移瘤植入靶体积为影像学边界。粒子间距1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45Gy,每颗粒子活度0.40~0.70mCi,每个病灶植入3~84颗粒子。5例患者术后1周加外放疗,每次200cGy,总剂量45~50Gy。术后24h拍头颈正侧位平片或CT,行质量验证。术后24~48h拍胸部x线片了解有无粒子移位或游走。结果 随访3~33月,10例舌癌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1例进展;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经粒子治疗后完全缓解,局部控制率为60%,中位生存期11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7.50%和35%。14例头颈部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为76.47%,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66.08%和24%。16例头颈部转移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95.23%,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54.55%和32.73%。没有1例发生严重的皮肤反应。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癌疗效确切,尤其是为那些手术后或放疗复发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安全和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我院于2002年2月4日收治一例事故性^60Co极不均匀照射后所致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伴右手局部Ⅲ度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现将有关临床资料综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